5月9日京东发布今年第一季度财报,交易总额1293亿元,较去年同期增长55%,但与去年77.8%的增速相比已成明显下降趋势,而2016年第一季度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亏损为9.098亿元人民币(约1.411亿美元),去年同季度净亏损7.102亿元人民币。京东正在遭遇增速变缓,亏损不断放大的双重压力,这在资本层面表现更为明显,财报公布当天,股价出现跳水式下跌,截至收盘下跌7.02%。
当然京东深知此次财报对其影响之大,在舆论上使出浑身解数制造“繁荣盛世”景象,5月9日晚有媒体质疑,京东财报发布之后,数据分析公司艾瑞为其发布“定制版分析报告”,将京东市场份额由此前艾瑞报告的21.4%提升至27.1%,将未成交、未递送订单归位京东GMV中,制造521亿的“繁荣景象”。
那么问题就来了,作为标榜的中国电商的“巨头”为何迟迟难以摆脱亏损的阴影,甚至又出现严重的增速变缓问题呢。笔者以为京东此时现状并非孤立个案,对相当部分互联网创业者也都有一定警醒作用。
为产品高频 不惜亏损
上季度,京东金融和京东到家为代表新业务亏损高达6亿人民币,这给扭亏为盈的京东蒙上厚厚阴影。对于京东而言,其上马京东到家的意图很是明显,希望高频产品提高移动端打开率,使京东真正成为高粘性的移动产品。
如此,京东不惜以亏损上马“超市送货员”模式的京东到家,虽然持续巨亏,但从未打算停止。我们显然可以看到京东在移动端的生存压力:以3C产品起家的京东,由于服务产品有限,无法为用户提供高粘性产品。因此,上马京东到家本也是无奈之举。
为京东到家,京东巨资入股永辉超市,希望借助传统超市的线下网店布局降低到家在配送等环节的成本,可数月过去,京东亏损未有减少趋势。
这其实是近几年互联网创业的通病,以为手握高频产品便可高枕无忧,甚至忽略最起码的商业逻辑,此前有同类的社区001停止运营,纯自营的京东到家前景真难乐观。
此外,京东金融以及诸多新兴业务基本都是此类问题,京东此前一直是亏损换增速模式的既得利益者,但此一时彼一时,今天的市场格局与京东之初已明显不同。如持续亏损,其有没有未来我们都要打上问号了。
为扭亏为盈不惜竭泽而渔
财报显示,京东一季度线上自营与第三方平台交易总额分别为762亿元与531亿元,比2015年一季度核心交易额分别增长了50%和63%。尽管交易额大幅上涨,但仍产生8.649亿元的经营亏损。
第三方交易增速持续超自营,就数据来看,京东已经无法称其是“自营电商”了。从商业逻辑来看,京东本可以依靠开放平台打造丰富的产品生态圈,与自营产品和服务形成互补,这也是扭亏为盈的一种手段。
那我们却看到,京东面临第三方和自营电商的纠结:自营电商边界不断扩张,第三方平台空间不断压榨。自营电商的商品设置与第三方平台高度重合,但流量导入却偏向自营电商,其结果很明显,自营电商贡献不菲的入驻成本和流量成本,却只能沦为京东的“二等公民”。
而即便是自营电商,京东的60天账期也远远高于同行。如今京东虽然具有一定体量,但在厂商层面还无法达到苏宁国美的权重,如果继续压榨商家,商家出走,京东的整个商品生态也便无故事可讲了。
但如今看来,京东仍然将盈利的重要筹码押在第三方商家处,如若商家反水,京东扭亏恐继续放大。
现金流健康是伪命题
此前京东发放了十亿债券,外界有舆论认为京东面临现金流吃紧的压力,其实,关于京东现金流的质疑几乎从未停止,京东方面也多次“辟谣”称自己现金流极其健康。关于京东现金流的问题,笔者撰写多篇文章,认为其标榜的现金流健康本身就是伪命题,通过延长账期的行为来充实现金流是传统零售企业惯用的手段。从本质上讲,如果刨除在账期中的“应付账款”,京东现金流恐怕是极为危险的。因此,京东发放债券也是意识到现金流的风险,不惜以牺牲资本认同的代价以获得资金充实。
这也是一方面现金流充实而另一方面却四处“找钱”背后的逻辑。
根据财报,京东的“铁杆”老虎基金并未出现在大股东名单中,虽然京东再次否认,称是老虎私募基金把股份分配给了基金的LP。但即便如此,京东在资本市场的压力我们也可感知。
笔者始终认为,京东为国内的创业者提供了极坏的榜样。使创业者以为以上三大问题是获得成功的必要手段,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,但经过去年至今的O2O倒闭潮,也是给京东模式一记很大的耳光。
今年京东开始了多种手段增加盈利渠道,如提高快递的免单额,但上市的京东要面临资本市场的增速和增量的期许,显然会影响用户体验的手段注定不会有太好结局。京东的转型也多是失败告终。
此次财报,对于京东和整个中国互联的创业者都是一部很好的教程。(来源:科技说)